10月29日教資筆試!50分作文寶典!搞定寫作題要看它!
2022下教師資格證筆試時間:
10月29日
具體的考試安排如下:
在綜合素質考試的150分中,寫作題占到了50分,如果能高質量完成寫作題,也就把握住了綜合素質三分之一的分數,可以說十分劃算。
首先,大家來看看考綱中“寫作能力”的要求:
- 掌握文體知識,能根據需要按照選定的文體寫作。
- 能夠根據文章中心組織、剪裁材料。具有布局謀篇,安排文章結構的能力。
- 語言表達準確、鮮明、生動,能夠運用多種修辭手法增強表達效果。
近年來,教資考試寫作題以材料作文為主,要求考生根據材料,自選角度,自定立意,自擬標題,中學要求字數1000字以上,小學和幼兒要求字數800字以上。
▼ 以某一年中學為例 ▼
確定材料作文的立意需要大家首先細讀材料,把握材料主旨,對材料進行整體感知,然后找中心句或關鍵詞來整體把握材料主旨。
對于沒有中心句或關鍵詞的材料,要加以概括,找出第一立意。
例如:
材料一:齊白石學畫蝦時,曾終日蹲坐在蝦池旁觀蝦的動態;
材料二:徐悲鴻的奔馬圖,是他常在馬廄觀馬的結果;
材料三:達芬奇為了完成《最后的晚餐》,曾用兩年半的時間到酒館、市集去搜尋人物形象,觀摩人物神態。
根據材料所引發的思考和感悟,寫一篇,不少于1000字的論述文。
要求:用規范的現代漢語寫作。角度自選,立意自定,標題自擬。
題目給了我們三段材料,這三段材料是平行的,都很重要,因此我們要首先尋找其中的關鍵字,也就是共同出現在三段材料中的“觀”字,無論是齊白石、徐悲鴻還是達芬奇,都是通過“觀”,并進行實踐才完成了優秀的作品。
因此結合教育理論,我們可以引申到下面的思路進行寫作:
(1)理論聯系實際。做事要善于觀察,腳踏實地,結合實際,不能只是空想、空談。
(2)從直觀性教學原則思路寫作,學習知識,不能只是聽,只是接受,更應該用眼、耳、手、腦等多個感官參與學習,實現聞、見、做的統一,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。
(3)實踐出真知,唯有“行”了,方可驗證所“聞”所“見”,只有“行”了,才能掌握真正意義上的“知”。在教學活動中,通過參與課外活動、觀察自然環境等方式,使學生體驗生活、體驗自然。想到和得到,中間還有兩個字便是做到。
懶于動手實踐,只會運用書本知識空發議論,那只會給人留下笑柄。昔有趙括紙上談兵,最終敗北;今有學生空談理想,最終無所成就。

大家在擬定標題時,要注意能準確表達立意,清晰簡潔,用正式的書面語言,可以用適當的修辭美化,也可以從新穎的角度來表達。
例如前面所給的材料,我們可以擬標題“知行合一貴于行”,從實踐的角度進行寫作。

大家已經知道了拿到一道作文題后該怎么做,那么題目確定后,作文該怎么寫才好呢?
接下來小教君再為大家介紹下作文的一般結構。
綜合素質的寫作文體一般以議論文為主,議論文的結構包括三部分:總述、分論和總結。
大家在寫作文時也一般按照這個結構進行,在開頭部分總述,中間部分分論,在結尾部分進行總結,分論部分也要根據論據分段。
作文開頭一般有這些作用:
(1)點明主旨,統領全文;
(2)吸引讀者,引起興趣;
(3)為下文埋下伏筆;
(4)寫出環境,渲染氣氛。
議論文的開頭具有短、快、靚的特點
總體概述文章的中心思想,為什么要這么做,具體采取哪些措施,預計達到的效果。
開頭字數一般在200字左右,好的開頭會成為作文的亮點,會首先使批改老師產生好印象,大家可以積累一些比較常見話題的開頭素材,在考試時依據具體話題適當改變后使用。
中間部分為分論,一般3~5段為益,論點的選定要注意,寧可不新穎也絕對不能有爭議,更不能出現立場上的錯誤。
分論是作文的主體內容,在進行分論時,要注意:
(1)論據必須為論點服務,觀點和材料要統一,要能證明論點
(2)論據要典型,可以選用比較典型,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人物及事例
(3)論據要新穎。
(4)論據豐富時,事例應按照古今中外的順序排列。
每一段的分論點寫完后,就進入使用論據進行論證的階段。最后在結尾段為文章進行總結,注意全文都要圍繞論點進行,避免偏題。
有人認為考場上的議論文常常有很明顯的套路化痕跡,很難出彩。其實不然,所謂的套路化,是因為議論文要遵循一定的邏輯結構,有的考生運用得不太熟練,直接用一些邏輯詞,給人以生硬的感覺。
因此,大家要歸類內容,適當剪裁,論證觀點。
除了掌握這些寫作方法,大家在考試時還需要注意合理分配時間,最好能至少為寫作題留下40分鐘,避免時間過短產生的審題失誤以及語言方面的問題。
最后,小編為大家送上幾句教育寫作經典名句,在寫作中適當使用,也能增添色彩。
“先生不應該專教書,他的責任是教人做人;學生不應該專讀書,他的責任是學習人生之道。”——陶行知
“天下難事,必做于易;天下大事,必做于細”——老子
“教育不但應當培養學生對勞動的尊敬和熱愛,它還必須培養學生勞動的習慣。”——烏申斯基
“要像對待荷葉上的露珠一樣,小心翼翼地保護學生幼小的心靈。晶瑩透亮的露珠一旦滾落就會破碎,不復存在。”——蘇霍姆林斯基
“手和腦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,手使腦得到發展,使之更加明智”。——蘇霍姆林斯基